散文随笔

时间:2025-01-26 11:20:17
关于散文随笔(集合15篇)

关于散文随笔(集合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散文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散文随笔1

春天来了吗?来了!来了!今天立春,就意味着春天来了!你可能会问,春天在哪里?春天含蓄在冰雪里,春天藏匿在深深的冻土层里,不需要互联网的传递,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获得了春的信息,冬眠了一大觉的种子们默默地编制新的程序,准备着起床后的事情。河里的冰冻得再厚,也得融化,燕子飞得再远也要回归到东北的旧巣。古人制定的24节气,把立春做为第一个节气,很鼓舞人心,一切都从春天开始。而春天最近的邻居是严冬,大自然多么巧妙,把最严峻的最萧瑟的季节与最充满希望的最勃发生机的季节挨在一起。让世间一切都感到一种极大的反差,这给我们人生不也是一种启迪吗?中国成语有“绝处逢生”,有“峰回路转”,有“柳暗花明“。记住这样的真理,当寒冷和艰辛到了最严峻的时候,你挺一下,春天就快来了,可以一切从头做起。

今天立春,今天要吃春饼,我认为卷饼的菜应该是:嫩嫩的绿豆芽不可少,它是春天嫩绿的象征,京酱肉丝不可少,葱丝的味道是春天的味道,酱炒鸡蛋不可少,让你感到东北乡土气息,酸菜炒肉不可少,它让你回味冬天的感觉。

立春了,一切沉睡都该醒了,我们的心灵还能沉睡吗?

关于散文随笔2

广东的夏天似乎要更长一些,是春过得太匆忙,还是秋忘了季节的枯黄。疑惑是冬的脚步太紧张,挤兑了秋和春的宽敞。

今年的雨水好像要更大些,三天两头淅淅沥沥,却驱走不了夏天蕴气的苦闷,笼罩了整个城市的烟尘和急躁。让大家更是不安分。

树头的枝叶似乎感受到了荫凉的浸袭,始终挤兑着老叶的滞留,长长的胡须垂钓着行人的发髻,偶尔飘落着苍老的枯叶给人惊奇,这是雨的掠迹。

烈日炎炎的晌午,看着公路前方晃晃的白光,似乎要扭曲公路的坡度,闪着淡淡的袅气,公路两旁的榕树静悄悄,似乎又是在等待着什么,等待着行人的歇息,还是天空的洗礼。路旁的小贩也没力气吆喝,只是用帽檐噗嗤着蚊蝇,刨剐着淌下的汗珠。

行人还是匆匆忙忙扮演着城市的节奏,都没能停下来品尝一下这日头的奔放和热情,路边西瓜的招摇和酣甜。是路太漫长,还是时间的利剑在消磨脚底的光芒。

远处天边滑过一团云,是白色的,沁了灰色,看着势头好像要卷入浓墨,簇挤着,翻滚着,袭来一阵飕飕的风,树叶惊的一身颤抖滑落一地,顿时让人感觉一丝凉爽,可是家还在遥远的路尽头,小贩们要卷起行囊,奔跑在恐惧中,时间显得好匆忙,都没来得及让大家观看天空云彩如何来势汹汹的张扬,如何席卷的骄傲。南方的夏天来得快,变化得更快。

如豆的雨滴生硬的砸在脊背上,如针扎,如刺抽,让奔跑的行人更加扭扭捏捏,一颠一跛的潜回屋檐下,蜷缩雨季,喘着粗气,发梢里渗下的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滴,浑然天成的心跳鼓动着脉息。沥沥的雨滴砸起的涟漪,带着尘土,和着泥浆,溅起,张贴在柱墩,汽车画壁,写着夏季。

一场骤雨解下了暑气,大家嫚舒着雨水夹杂汗滴的脊背。抖抖精神,行走在城市的天桥和街道上,回家的脚步似乎可以慢下节奏来。利落的商贩一起鱼跃,回到了清晨的清凉和舒畅,好像又一个黎明的曙光把人们点亮,生活更是喜气洋洋。

焦灼的日头似乎有点不耐烦,拼命的鞭打着乌云,瞬间抽出一条康庄大道,昂扬的阔步,赶到集市的热闹,生怕错过了什么。

雨后的地气格外的犀利,像失控的羊群,东窜西跑迷失了方向,羊角肆意的顶着膝盖,让人无法矗立。又恢复了熙熙攘攘的繁忙时刻,急匆匆的演绎着这个城市的夏季。

一切恢复城市的格调,永不变更的色彩变得更亮丽,城市的人们屏着呼吸。

雨是滋润心田的善水,也有驱赶人们回家的温柔,却挡不住炎炎烈日的怒吼。太温柔。

雨特别爱下在午后或者黑夜,是因为羞涩,还是粘着梦的笑靥,邂逅春的花开,还是秋的落叶。那一季,你冲刷了灰蒙蒙,锃亮了绿油油。

夏本身是个多变的顽猴,一会儿天高,一会儿乌云压顶,一会儿彩虹,一会儿星际寥寥。残月弄轻桥,浅水映伊人,朝露沾衣襟,暮霞拂红尘。

泪汪汪的脸蛋儿朝着天,哭喊着嘴角的咸,冲淡一切的汗颜,城市渴望的一丝清淡,一阵酥软,万物的洗礼,沐浴后的嫩肌肤抵挡不了紫外线的肆虐,这是夏雨青涩的羞颜。

闷闷诠释着春困、夏乏、秋盹、冬眠的时令,却深刻了夏的无意。

朝气蓬勃是夏的本意,雨却焦躁了这个季。天空闷闷的火气,撒向闷不吭声的大地,低垂了树冠的傲气,闷不做声的人们,歇在阴凉里,浑身乏力,静静晕着气,敛眸的困意,夏最了解其含义。

雨是天使的眼泪,是滋润干涸心田的甘露,却时常泥牛入海的感慨,杯水车薪的无奈。涩涩的苦味,饮鸩止渴的恣意,还是带着一丝丝的笑意。

弥漫的水汽,带来的是希冀,感受了短暂的凉气,渐渐恢复了炎炎夏意。这是夏姑娘一回眸掩嘴的不经意,涩涩的笑意真的很美丽。

关于散文随笔3

记得上初中那会儿,就想用手中的金星牌钢笔,写写父亲,确切的说是养父(我只称呼父亲),可直到今天,已过不惑,都没有一篇真正属于父亲的文字。

每每想起,内心总有些酸楚和不安,我的笔下曾出现过不少亲人朋友的故事,包括婆婆、婶婶这些大多人认为不需要用心去读的人,都曾在我笔下或欢喜、或跳跃、或悲切。唯独父亲,生命中这么重要的人,却被我忽略了三十年。

我一个人的时候常常在想,这么些年,一得空,就游走在文字里,谈不上废寝忘食,也常常是挑灯夜战。为何父亲走不在我的笔下?

我也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是父亲的爱不够厚重?还是沉甸甸的父爱让我望而却步?”

也就是那一日,跟着驴友采风,没想到走回了故乡的地界,远远望见故乡的山,心忽然有点湿湿的感觉,心结仿佛一下子被这滋味潮湿开来。

我原来根本不是不想去写父亲,是父亲的爱就如故乡的山,威严地站在我心墙之外,沉重的让我无法下笔;是我的文字浅显的完全不能表述和解读父亲的爱,所以我胆怯、回避……或许时至今日,我内心角落里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就因为我并非父亲亲生,所以我更不敢轻易去碰触,怕我的文字轻薄了那份爱,那是对父亲最大的不尊和不孝!

可今天,我要鼓足勇气去写。

那一年夏天,母亲带着两岁的我嫁给养父,我的父亲,是一个中等个子,皮肤黝黑,不善言辞,肚子里有很多墨水,但一生未能考取功名的男人,组成了新的家庭。听邻居们讲,父亲当时是初婚,家是地主成分,所以一直未能娶妻,奶奶爷爷也是因为这种缘由,才容许带着拖油瓶的母亲进家门的。所以那几年母亲的日子并不好过,也是父亲,一直呵护着我们娘儿俩才不至于遭太大的罪。

记事起,常听母亲 ……此处隐藏13024个字……里,任凭我怎样的高喊她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饱经风霜的脸依旧被固定在她发病时的痛苦表情上。

母亲的病情一天一天地恶化,我对父亲的仇恨一天一天地加深。

关于散文随笔14

记得有篇课堂习作,老师再三强调:“不要千篇一律地写成‘秋叶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要推陈出新而别具一格,就要标新立异。后来通过结合古诗词的情景意境,我尝试着写成散文形式的记叙文。老师评语:行云流水,潇洒自如。正所谓:“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培根在《谈学习》中提到:“学习可作消遣、增添文采和增长才识之用。”确实如此。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是因为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捕获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才能完成的。在收获词语的同时,也了解到更多相关的其他知识。既充实了课外生活又增长了才识。

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晋语》有云:“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人如自然中的草木,需修剪,这就需要学习。生有涯,知无涯。既非生而知之者,则当敏以求之。在学习求知的旅途中,提高了自我修养和高贵品质。“学者贵好学,尤贵知学。”因此我们要做有智慧的人,重视、追求、运用学问。不偷懒、轻视学问;不矫情、空洞羡慕学问;不照搬书本教条,而应观察体会、运用学问。“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学问便因人而活,我们又因获得学问而成长。

往往“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之”。思过思过,我确实有时候也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好像我们的天性使然。但为什么不能将"玩"与"学习"相结合呢?岂不是一石二鸟!《谈学习》中有段真知灼见的文字:“阅读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笔记使人严谨;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可见学问知识可以从不同的学课或学习方式方法中获得。它们相辅相成,都是为了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只要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学习改善。像我们写作文时经常出现的内容空洞无物,语言平淡无味,正是因为缺乏阅读和词汇量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在我们的学习中,重点需要记忆的知识,就要反复咀嚼琢磨精读。大概了解的知识可放在课余泛读。课余我们还可以将学习、运动、娱乐等劳逸结合,活学活用。在放松、玩中学习,在观察、体会的学习中玩,这才是最愉快的。比如我会在双休日去公园写生,既可以锻炼素描技法,又观察了动植物,还了解到生态等生物知识。

《培根随笔》内容非常丰富精彩,语言让人如沐春风,措辞精炼。所含的真知道理精辟而隽永,格言警句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典范。仰之弥高,钻之弥竖;学识弥多,其惑弥深。随着年龄和知识见解的增长,我会循序渐进地更深度阅读这本书。

关于散文随笔15

关于于丹,下面从受众的角度来谈一下。

我们把于丹讲座的受众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别人都说这个好,跟风,将来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谈论的资本。这就像看电影,一部大片出来,不管评价好不好,总要去看一下。

第二种,不管出于什么一种情况看了于丹的讲座,觉得讲的很不错,讲的很有道理,但是这个讲座并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这种人就像没事在家里看了一个电视剧,自己感动得流点泪,但是纯作一种消遣。

第三种,我个人觉得是听讲座的最高境界,就是听了,信了,然后就照着去做了。现在有些评论说于丹是“文化奶娘”,听众是怎样的被麻痹了,怎么样的不能自己思考了。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真是这样不好吗?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听了一个道理,就按着做了,这才是真正的上士。整天想来想去而不见实行的人才是最失败的,时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有人要问了,那听到的要是错的呢?我要说,如果一个道理你第一次听没有发现什么不妥,就说明它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如果能做到“定于一”,守住一个观念去好好地实行,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很简单的,是很轻松的。于丹讲的有道理吗?你也许会说她俗套,她讲的是老生长谈的那些东西。那么为什么大家讲了几千年还是这些东西呢?就是因为它们是真理。所以与其辛辛苦苦地再去找什么捷径,方法,不如老老实实地照着这些去做。但是这是很不容易的,非上智与下愚不能办,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正是夸他们的意志坚定。

第四种,由于我们大部分是处于上智与下愚中间的普通人,所以我们很难做到第三种人。记得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关于于丹的节目,主持人是阿丘和张泉灵,张泉灵最后总结说:“我们可能学不到于丹的口才,可能学不到于丹的思想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学到于丹总结生活的态度。”学会于丹总结生活的态度,我把这作为第四种人。有一次看报纸,上面说于丹坚持写日记坚持了四十年,我觉得这正是她总结生活的明证,也可见她“定于一”的功夫。于丹的讲座,首先明确一点,不是学术讲座,而是“心得”,也就是个人的见解。当然很多人可能看到她教授的名头,往往不加细想就以为这是专家在研究的《论语》。但是《论语》本来就是讲生活的,从一个角度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把它仅仅作为一个学术来研究本身就是对它的不尊重?其实于丹也是借《论语》下蛋,借《论语》之名阐发个人的想法,也就是她总结生活的成果。之所以能借,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那些道理,所以她不但可以借《论语》,还可以借《庄子》,她再去借别的书来阐发思想我们也不用惊诧。于丹怎么可能对这么多的书都有这么深入的研究呢?做第三种人很难,做第四种人也不易,而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聪明累,即是对此类人说。最令人烦心的是有时意识到一个道理很好,但是往往不得定下心来去实行。难得糊涂!真羡慕第三种人啊。(我不谦虚的说一句,我大概是第四种人了,但不是从于丹学来,而是另有一些原因。)

第五种人就是批评于丹的人,对于这一种人,我不再细分。这里的讲的“批评”,我们用专业的说法,包括“夸”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批评”。我上面之所以在自认第四种人时声明是“不谦虚”的说法,正是因为我还有一部分停留在这个阶段。这一种人是聪明而没有到一定程度(即上所谓的“上智”),或者自作聪明,他们没有像第三种人那样学到于丹的“质”(基本上就是生活的质,讲出生活的质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很多人都可以讲),也没有像第四种人那样学到于丹的“神”(总结生活的方法)。他们听了于丹的讲座,或是出于反思的精神,或是有抵触的情绪,不甘心直接接受。好点的,比较要强,不甘原接受嚼过的东西,要自己去找,或许可以成为第四种人;不好的,根本没想过于丹讲的东西可以用在生活中,就开始从什么社会意义,影响来讨论“于丹”现象。

大家看一下,受众中哪种人比较多呢?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有些人说什么大众被麻痹,于丹讲座中有什么政治意识,其实没必要那么杞人忧天,有多少人真正在关注于丹讲的内容?我说这话是带着遗憾和失望的。第五种好像也不少。不过也许我划的界线太分明,中间应该还应允许存在过渡,比如虽然没有达到第三种,但是对于丹讲的某些东西丢特别有感触。又每个人似乎都在总结生活,不过大多比较散乱。

《关于散文随笔(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